Cloud Performance
想上雲端的人,通常都在意著效能,今天聽到一個校能的計算方式,覺得滿有意義,跟大家分享:
我們知道雲端與實體主機的最大差別就是Pay by use,需要的時候生一台主機,不需要的時候就移除... 因此雲提供商的"大容量",就是吸引我們上雲端的一大要素,而上雲端的我們,需要注意到的是怎麼去衡量流量帶來主機效能的衝擊,怎麼在經濟效益下去增加與減少機器...
而講到效能,我們知道雲端主機都是虛擬出來的,虛擬主機是share實體主機的CPU而達到運算的功能,所以不論標榜怎麼有效能的雲端主機,都還是差過實體主機,最能接近實體主機效能的虛擬方式:Bare-Metal也是如此... 因此有人把虛擬化與實體化做一各比較,假設一台同等及虛擬主機效能是一台同等級實體主機效能少20%,也就是"1實體主機 X 0.8 = 1虛擬主機",但以提供服務的架構來看,我們通常會為了要分散運算,提高效能而把AP層服務橫向擴展,假設雲端上主機開三台,效能就約是3倍(相當於可以容納3倍的HTTP Request,這個數據原則上不是線性,仍需要關乎後端是否有DB、Storage...而定),因此以雲端架構展開的服務來看,效能就會是0.8x3,也就是2.4... 勝過實體主機2倍半...
這樣的比較似乎不太公平....但是卻印證了中國古代智者的一句話... "三各臭皮匠,勝過一各諸葛亮",各位在展開雲端架構的同時,也該考慮到這個議題喔... 而展開AP層的架構也同時帶來了些好處,例如風險分散...